您的位置:首页 >网络安全 >

希特勒为什么帮中国(希特勒二战如果和中国合作)

时间:2022-10-21 21:04:53 来源:

慈禧太后赏赐过一位德国人三品顶戴。此人曾为晚清建设新式陆军鞠躬尽瘁。他所监修的胡里山炮台直到1937年还能抗击日军。他就是汉纳根,援华军事顾问第一人。

从晚清到民国,中国近代化陆军建设之路都是以德为师的。德意志第二帝国的前身普鲁士王国在普法战争中击败法国,并一统国土,跻身于强国之列。这与中国变法图强、民族崛起的祈愿不谋而合,因而选择了德国作为学习对象。

德国人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和精确严谨的科技也深深着影响着近代中国。民国时期,中德曾经有一段长达10年的蜜月期(1928—1938)。蒙受德国帮助,一个初步的国防工业在长江流域建成,国军达成了抵抗日本侵略的“最低标准”。

一、国家利益为先

首先,德国官方对中国的种种援助政策都与民族感情无关。

铁血论坛曾经流传着这样一个谣言,想必大家都看过。说什么希特勒小时候被中国夫妇收养,所以对中国人心怀感激。什么希特勒认为中国人是最优秀的有色人种,要带上蒋一起平分天下等等。这些话放在今天来看就是匪夷所思,但在德棍横行的十几年前,很多人信以为真了。

实际上希特勒对中国人并没有超出利益之外的好感。德国是唯一一个没有唐人街的欧洲大国。纳粹执政时期,大量的在德华人惨遭迫害,流离失所。在今天德国汉堡市的首饰街口,仅有一块唐人街纪念碑可以证明他们曾经来过的。

清末就更不用说了,德国皇帝威廉二世针对中国人发表过臭名昭著的“黄祸论”。在极端种族主义盛行的19世纪欧洲,迫害华人甚至不需要理由。

一言蔽之,德国对中国的帮助,其实是出于时局和国家利益的考量。

二、民国史上鲜有的平等外交

1919年,德国作为战败一方,被迫签订《凡尔赛条约》。这意味着德国的方方面面,从经济到军事,都将受到列强的制约。

在当时,与德国一样被世界所孤立的,还有中国。同年五月,在美国的倡导下,列强发起了一场持续十年的对华武器禁运。

另一方面,由于一战的战败,德国失去了在中国所有的租借地。德国的军队也不能被派到海外作威作福。这使得中德两国能够平等交流。

《中德协约》、《中德原材料及农产品与工业及其他产品互换条约》、《合步楼条约》、《德华信用借款合同》相继签订。值得一提的是,这些都属于平等条约。以往的中国,都是先被揍一顿,再拿着枪指脑门上逼到谈判桌前签的不平等条约。在羸弱不堪的近代,能和一个欧洲强国签订这么多平等条约,这可是头一回。

这些条约的内容归纳一下就是:德国可以为中华民国提供低息贷款、武器、工业品、科技、以及各路人才。但民国方面需要用资源和农产品来换,并且从德国贷款的钱必须大部分用于购买德国设备。

这些条约解决了国民政府因赤字过大而无法向国际贷款的困境。说是援助,也不为过。

由德国运抵中国的军火截至1937年10月为五千万马克。1937年11月,应中方紧急订货,德方又抽调了五千三百万马克军火启运来华。12月,德方又启运了两批包括俯冲轰炸机在内共值四千四百万马克的军火来华。

三、钨砂交易———以资源换技术

令德国战略家对这个遥远国度产生浓厚兴趣的,是一种名为钨砂的矿产资源。

中国至今都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钨矿产地。钨是生产特种钢的必要元素,在军工领域大有用途。比如说机枪的枪管,多次射击之后会过热变形,影响精度、甚至干脆熔化了不能使用。而添加了钨的枪管,使用寿命会变得更长。

再者就是炮弹。二战陆地战场是坦克装甲部队的天下,使用硬质钨弹芯穿甲弹的德国火炮和坦克,可以轻松击破苏联t34坦克和kv坦克的装甲。

中国向德国提供的钨砂几乎满足了德国的全部需求,极大程度上打破了英法的资源封锁。

四 、军事顾问团

德国如此稀罕中国的钨矿,那么当时钨矿的产地又在哪里呢?答案是在江西。

去过江西旅游过就知道,那里曾分布着红军的革命根据地。反对帝国主义的红军战士自然不愿意把祖国的资源出卖给敌人。

为了将革命之火扑灭,国民党反动派先后对根据地发动了四次围剿,但每次都以失败告终。看到蒋介石这么窝囊,迫切得到钨矿的德国政府大失所望。

年近古稀的国防军之父汉斯·冯·西克特看不下去了,为了德国的利益,他决定亲自出马,到中国指导围剿。西克特当时带了一支军事顾问团来中国,他的军衔最高,是一级上将,随行者也皆为将校级别。

西克特一来华,就把腐败无能、混乱无章的国军整顿得头头是道。他分析了以往战败的原因,总结出了一套“堡垒战术”,传授于蒋。

蒋介石心有灵犀一点就通。集中优势兵力,采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一边收缩包围圈一边拉铁丝网、修碉堡。红军经过一年苦战,最终被迫进行战略转移,开始了长征。(后来的侵华日军扫荡八路游击队也是采用这种战术)

其实国军在西克特之前就已经有让德人担任总顾问的传统了,到了他这一趟,已是第三任。西克特赴华之时年事已高,不久就去世了。法肯豪森作为西克特生前的助手,选择留在中国担任军事顾问。

此人颇具远见,抗战爆发之前,向蒋介石提出了将四川作为大后方的持久战计划。根据法肯豪森一系列的战略部署,国民政府建立起了长江以南的防御体系。

五、援助的终止

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全面侵华开始。

就在几个月前,蒋介石密电远在欧洲的孔祥熙,让他会见希特勒,乞求希特勒出面调停中日华北矛盾。这使得希特勒不得不在中日之间做出抉择。

德国高层最希望的是中日两国保持一种微妙的关系。日本一下子就对中国发动全面侵略战争显然不符合希特勒的本意,他更倾向于日本在九一八之后维持现状,继续对华北和东南沿海施加威胁,使国民政府不得不向德国寻求帮助,这样德国就可以继续卖武器,换取更多的外汇和钨砂。

另一方面,希特勒不可能拉蒋介石入伙轴心国。因为轴心国所招募的都是意图通过侵略谋利的盟友。国民政府在中日关系中处于守势,连抗日都消极,更别说侵略他国了。

日本正有此意,并且此国工业化程度高;打过沙俄,实力强;又都是法西斯恶棍。自然是臭味相投。此外,日本早已将侵略中国定为国策(大陆政策),如果中德结为军事同盟,那将导致德日之间的敌对。德国就失去一颗在远东牵制苏联的棋子了(然而希特勒太高估日本,日本不但没有为牵制苏联提供任何有效帮助,反而闯下大祸,导致美国参战)。

综合考虑之后,1938年,纳粹德国决定撤出军事顾问团,中止一切明面上的合作。并承认伪满洲国。这标志着希特勒和蒋介石彻底撕破脸皮,国民党从此转向亲美道路一去不复返。

六、患难之交

据中方文件记载,在顾问团中,也有一些选择留在中国帮助我们抵抗侵略者的国际友人。例如斯泰因上尉、史托尔兹纳尔少尉、蒋介石卫队司令斯特涅斯。

1937抗战爆发之际。法肯豪森不顾纳粹当局的阻扰,亲自参与淞沪会战和徐州战役的指挥工作。1938年,纳粹用他的家人来威胁他回国,无奈之下的他只能就范。

法肯豪森将军在归国之前承诺,不会把中国的军事机密透露给轴心国日本。他言而有信,并且一生都与纳粹当局为敌。

始于利益,终于友谊。中国何其不幸,遭受了近百年的外敌欺辱;中国又何其幸哉,能在患难之中得此挚友。

文/和平之风

参考资料:

1、《20世纪20至30年代的中德钨砂贸易》,周建明

2、《法肯豪森与国民政府的国防和抗战》,朱东北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