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 >IT业界 >

闯关东多少集(关于闯关东的电视剧有哪些)

时间:2023-02-24 18:04:39 来源:

​前不久,一条话题tag,引爆了网络。

#总局拟规定剧集不能超过40集#

相关媒体纷纷跟进报道,在微博上引起了大面积讨论。

报道称,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正在研究限制影视剧集数的政策,并向行业征求意见。

拟对剧集集数的上限做出规定,上限为40集。

一石激起千层浪,拟规定一出,引来了不少网友的赞同。

大家纷纷表示,现在的注水剧真是太多了,又臭又长让人看不进去。

确实,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国产剧开始流行「长篇巨制」。

巨制不一定巨,但长篇确实够长。

动辄五六十集,甚至七八十集的长度,让本来时间就不充裕的观众追起剧来心累头秃。

当然,心累的原因也不只是因为长。

而是很多长剧并没有长剧的实力,全靠注水硬撑。

所谓「注水」,就是在故事原本适宜的体量上,强行添加不相干的内容,或刻意放缓叙事节奏,以拖长剧集总时间。

常见后果就是,电视剧空洞冗长,观众看得味同嚼蜡,中后期纷纷弃剧。

烂尾现象屡见不鲜。

拍剧的人浮躁,追剧的人也浮躁。

整个行业氛围都笼罩在一层浮躁又焦虑的情绪下。

其实注水的问题,从前些年就已经出现了。

当时不算太严重,大家也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但近几年,这种情况逐渐加重,已经成了一种大规模的行业乱象。

我们不搞虚的,直接用数据说话。

2011年7月,广电总局公布的电视剧制作备案,有76部电视剧,共2371集。

平均一部31.9集。

再看今年7月的备案,有74部电视剧,共3030集。

平局一部40.9集,比2011年多了9集。

都市题材40、50打底,古装剧集60往上,已经是普遍现象。

美剧虽然总集数也长。

但他们分成多季,每季控制在8-12集,并且根据每季观众的反馈进行调整。

既吊着观众胃口,不至于太快腻烦;

也有能力集中精神,控制好每一季的质量。

最重要的,还是故事够精彩。

没有扎实丰富的故事做底子,是很难撑起这样的时长的。

而那这么多国产电视剧,也都有扎实的底子吗?

显然没有。

绝大多数,还是在靠注水混时间。

现在市面上一些流行的剧集注水到什么程度呢?

拿去年因为剧本注水事件闹得沸沸扬扬的《香蜜沉沉烬如霜》来做个例子。

这部剧原本开局口碑不错,演技合格,剧情也还原。

结果到了30集上下的时候开始疯狂注水。

出现大量与主线无关的支线剧情不说,男女主演还持续掉线。

严重的时候一集下来,主演出场才3分钟。

评分猛跌,网上的声讨愈演愈烈。

最后编剧张鸢盎发微博承认了剧本注水,戳破了行业乱象的遮羞布。

根据她的说法,原本她和团队准备的是36集的剧本,后面因为制片方的要求,添加了一些支线戏份,扩充到43集。

43集已经很长了,谁知等到电视剧开播,《香蜜》摇身一变成了63集。

凭空多出来的20多集戏码,里面到底有多少水分,不言而喻。

《香蜜》这还是编剧发文坐实了的,那些没承认的注水剧还有多少?

就用一个很简单的现象来说明。

你有多久没用正常倍速来看完一部电视剧了?

鱼叔指的是从头看到尾。

现在我们打开一部剧,第一个动作就是调到1.5倍速,甚至2倍速。

就这样,还是被寡淡拖沓的剧情逼得边看边玩手机。

有人可能要说,看剧时玩手机是现代人的陋习,注意力不集中,不能赖在剧身上。

鱼叔承认,这也是其中一部分原因。

但注水剧的质量无疑是加重了这种现象。

如果剧集足够引人入胜,观众其实是分不出太多精力来做别的事的。

举个例子。

看《权游》(不算第七季)的时候,谁能做到边看边玩手机啊?

都恨不得暂停做笔记好么。

这样高质量,不拖沓,结构紧凑,剧情精彩的剧,曾经我们也有很多。

童年经典《上错花轿嫁对郎》。

重温的时候都惊呆了。

宅斗,婚恋,宫廷,战斗,这么丰富的内容,居然用20集就装下了。

放今天,妥妥得60集往上。

偶像剧的集大成者《流星花园》,也只有20集。

时至今日还在被花式翻拍,里面的桥段也被各种偶像剧反复模仿。

而且还始终无法被超越。

真正的好剧,从不会依赖于长度。

前些日子大爆的《轮到你了》,信息量何其丰富。

20集拿下。

甚至,对于日剧这样一个短剧大本营,20集还算是多的了。

去年风头一时无二的《非自然死亡》,可是只有10集而已。

这么看的话,好像锅都是长度的,限制了集数就会变好。

事实上,肯定不是这样。

40集能注水,20集也一样能注水。

长度只是一个最基础的标准。

一部剧的质量是否上乘,可以说跟长度几乎没有关联。

优秀的长剧不是没有。

83版射雕59集,闯关东52集,琅琊榜54集,不影响它们都是好剧。

武林外传80集,谁嫌弃过太长?

都是恨不得再来80集。

所以说到底,剧集的质量根本不是集数的问题。

要是真想杜绝注水,还是要从产生的原因入手。

那原因是什么呢?

之前有电视剧从业人员表示,现在剧越来越长是因为改编自网络小说。

过去的长篇小说30万字已经很长,现在进入网文改编的时代,一篇小说动辄就要百万字,导致改编的电视剧也随之变长。

乍一听是很有道理。

剧本改编自小说,自然会受小说长度影响。

但换个角度来想,什么叫做改编?

改编的实质就是将原作进行合理编排,使之更适合小荧幕这个表现形式。

压缩或者增加原作长度,按理说是改编的基础性工作。

我们可以看看优秀的例子。

西游记原著,人民文学出版社版本,86万字。

红楼梦原著,120回版本96万字。

这可是半文言的文体,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写上一百多万不成问题。

改编后的电视剧呢?

西游记25集,红楼梦36集。

或者大洋彼岸的福尔摩斯原著,122万。

BBC改编的电视剧多少集?

目前四季,每季三集。

所以,电视剧的体量变长,真的是网文原著的锅吗?

还是因为改编的时候不愿意多花心思琢磨、提炼,仓促赶工导致制作不精良?

这样一说,好像注水又都成了编剧的锅?

其实也不尽然。

就好像张鸢盎将36集的《香蜜》扩充一样,大多数时候,编剧还是要根据制片方的要求来改编的。

而制片方的追求,说白了无外乎「资本」二字。

正是因为背后有着巨大的利润空间,这种现象才会层出不穷,甚至愈演愈烈。

要知道,现在的电视剧是按照集数出售的。

电视剧的体量越长,卖出的价格越高。(而且能插入的广告也越多)

按理说,这种计价方式没毛病。

在同等质量的前提下,制作出的内容越多,自然花费的精力金钱也是按比例上涨的。

但问题就在于,现在很多粗制滥造的电视剧,只增加长度,不填充内容。

截自张鸢盎微博

资本的要求下,有时候编剧也实属无奈。

剧本结构大纲已定,只能拉出配角做些八竿子打不着的事情,强行把窟窿堵上。

编剧做不到的部分就交给剪辑师。

回忆,重复,空镜,慢动作,总之凑够时长就好。

像极了学生时代为了凑800字作文,变着法说废话的我们。

回忆大户

而且,集数多的电视剧不光是出售的时候价格高。

更关键的是,当下电视剧多为周播连载,集数越多就代表霸屏时间越长。

在这个流量为王的时代,霸屏时间长意味着话题度高,代言广告增多。

可以说直接跟剧集的收入挂钩。

良币驱逐劣币的大环境下,为了提高竞争力和生存力,很多本想沉心做好的剧,也被逼着走上注水的道路。

烂剧注水,大不了弃掉。

好剧注水,更让人痛心。

一度大红大紫的《人民的名义》,中间就曾因为注水问题备受诟病。

编剧也承认,因为商业考量,剧情有注水成分。

但好在底子扎实,最后还是落在8.3分,没有垮掉。

另一边的《破冰行动》就没有这么好的运气了。

剧情中后段大量无意义的剧情,琼瑶式的角色,让开局的高口碑疯狂下跌。

最后6.9分惨淡收场,非常遗憾。

主要水源

所以, 电视剧质量参差不齐 ,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长度问题。

强行规定篇幅,也不过是让40集烂剧变成20集烂剧。

实在不行,还可以分成上下两季,接力注水。

如果真的「一刀切」,规定所有剧集都必须在40集之内,那无疑是极大地限制了影视行业的发展。

无异于饮鸩止渴,有害而无利。

注水剧的问题。

往小了说,是影视从业人员过于追求眼前的经济效益。

往大了说,这是电视剧行业利润分配体系的问题。

短小精悍的好剧,在经济效益上打不过又臭又长的烂剧。

劣币逐良币的市场环境,才是这一切的罪魁祸首。

任何行业,都不能只靠着从业人员的「自觉」来提升整体水平。

大家都不是圣人,谁都要生活,逐利是本能。

一个合理的利润分配体系,才是帮助作品提升质量的催化剂。

说简单一点,就是让作品质量跟其产生的经济效益相匹配。

这个活,官方出手只是震慑。

真想形成良性的市场环境,还是要靠普通观众,靠我们这些消费者。

要知道,不是被吐槽、差评了,就一定没有收益。

不管是网站还是电视台,买播放权的时候最重要的参考就是播放量。

不怕你不喜欢,就怕你不来看。

偏偏问题就在这里,注水剧的播放量,还真不一定会低。

这动辄上百亿的播放量背后,关系的并不只是一两家粉丝,三五个明星。

而是一种观众追剧时的选择和生态。

有多少次,屏幕前的你是一边翻白眼,在群里跟人吐槽,一边点开下一集的?

资本方都不傻,没人会做赔本的买卖。

如果那些注水、抄袭、抠图的烂剧,在市场上完全赚不到钱,甚至赔的掉底。

自然没人愿意去继续投资。

如果没演技的「演员」不再每演一部作品就带货无数,持有高比例的经济回报。

制片方也就不会猛砸资源,让他们在剧里强行露脸,加戏注水。

说到底,市场化的前提下,消费者才是决定行业未来的风向标。

而市场,不会说谎。

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给想要的世界添砖加瓦。


郑重声明: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修改或删除处理。